河南广电·大象新闻记者 张定有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杜斌
01:17渠首淅川,因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、移民无私奉献大搬迁而备受关注;诗画丹江,因水质甘甜、风景秀美而广受赞誉。
然而,很多人却不知道,淅川曾有个难言的尴尬——守着丹江没水吃,丹江虽是母亲河,百姓却望水兴叹。
在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,有条今年突然走红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被称为淅川版“红旗渠”的英雄渠。它的前生今世,就是淅川人与水博弈的鲜活见证。3月7日,大象新闻记者走进库区,倾听到了颠覆传统淅川印象的“水故事”。
壮举背后的辛酸
土地岭位于湖北河南交界处,峡谷连绵,群山耸立。谷底的黄水河,水量充沛。山上的千层岩,却存不住一滴水。
,,皇冠体育(www.hg8080.vip)是一个开放皇冠正网即时比分、皇冠官方的平台。皇冠体育(www.hg8080.vip)提供最新皇冠登录,皇冠体育包含新皇冠体育代理、会员APP,提供皇冠官网代理开户、皇冠官网会员开户业务。
英雄渠修建之前,吃水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百姓。山上打不出井,只能下到谷底挑水。土地岭村支部书记景淅伟告诉记者:“一个壮劳力,一天啥也不干,顶多能挑四挑水。”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是大兴水利设施的年代。根据中央指示精神,全国各地上马了一项项农村水利工程。1957年正月初一,土地岭村干部和村民们拉家常时,提及吃水之痛,勾画出了调水蓝图——在黄水河的上游邓家河筑坝,引渠分水,抬升水位,让原本从谷底白白流走的水,自流入各家各户。
土地岭人说干就干。1957年3月,开始规划渠线。没有专业测量设备,泥瓦匠吴海娃想了个法子:村民按照虚拟的渠线一字排开,他站在对面山上,选好位置放一碗水,平视对面,摇旗示意确定水平位置。靠这个土方法,全长16.5公里的渠线敲定施工方案,首尾落差只有两米。
1957年9月,周围5个村子出动1500名劳力,来到碾盘沟、韭菜崖、湘子崖等“三崖九沟十八坡”,拉开施工阵势。挖土,用的是镢头、洋镐、铁锹等;爆破,用的是“一硝二磺三木炭”土炸药;防漏,用的是黏土……
渠首岩层缝隙多,存不住水,就用一道沟的耕地和湖北置换,上移拦水坝200米;湘子崖等悬崖垂直90度,就从山顶砸钢钎放绳索,队员荡下去打炮眼;青年洞长235米,全是一锤一锤抡出来的……
1958年10月,土地岭修渠的壮举,惊动了淅川县委。时任县委书记梁宏江,骑马来到湘子崖。17岁的女子突击队员吴改芝,穿着单衣,腰系麻绳,正悬在崖上抡锤打钎,布衫全部汗湿……梁宏江不禁赞叹:“巾帼不让须眉,此乃真英雄!”英雄渠的名字,便由此叫响。
南昌新闻网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南昌新闻网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皇冠体育:探访淅川英雄渠 倾听“水故事”带火诗画丹江的乡村旅游